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资讯  >  北大揭示SARS-CoV关键分子机理

北大揭示SARS-CoV关键分子机理
更新时间:2012-09-12      阅读:1348

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,北京核磁共振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“Foldon unfolding mediates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Mpro-C monomer and 3D domain-swapped dimer”的文章,揭示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(SARS-CoV)中一种关键蛋白酶结构域转换的新分子机理,这将有助于解析这种曾经引发恐慌的冠状病毒的作用机制。相关成果公布在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(PNAS)杂志上。

2003年,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(SARS-CoV)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感染了8400多人,其中被感染人群的死亡率高达10%。SAlRS-CoV的主蛋白酶(mainprotease,Mpro)对于病毒的polyproteins(pplaandpplab)的水解成熟起重要的作用,是发展抗SARS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蛋白。

之前的研究发现,这一MproC端结构域(第187-306残基,Mpro-C)采用两个不同的折叠拓扑结构,即单体和3D结构交换的二聚体。在这篇文章中,研究人员报道发现,MPRO-C端结构域可以在不同生理条件下,在这两种拓扑状态之间相互转换。

虽然交换的α1-helix*埋在蛋白质疏水核心中间,但是MPRO-C端结构域的互换却无需疏水核心被暴露于溶剂中。

MPRO-C端结构域的3D构型转换,是通过C末端α5-helix折叠由有序向无序(order-to-disorder)的转变激活的。这种折叠的解开将会促进MPRO-C端结构域单体的自组装,并且介导3D结构域的转换,如果无法解折叠,那么MPRO-C端结构域就不再能维持结构域互换的二聚体结构了。

根据这些研究数据,研究人员推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二聚体中间体,能帮助蛋白核心在疏水环境下解压缩,α1-helix互换,这能zui大限度地减少3D结构域互换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。

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夏斌教授,夏斌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,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任兼科学家,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利用核磁共振(NMR)技术,结合其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,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,以期理解其结构-功能关系,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理。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胞凋亡因子Bcl-xL、抑癌基因HREV-107家族蛋白、结核杆菌nucleoid protein Lsr2、SARS病毒主蛋白酶等。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